本站
建于唐朝、興于明朝的五龍宮歷經數百年世事滄桑,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隨著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挖掘研究工作的深入,這些秘密或將浮出水面,為我們解開歷史謎團。
秦楚網訊(十堰晚報)文、圖/記者 朱江 通訊員 魏睿 報道:武當山五龍宮遺址經過兩年多的系統考古發掘,有什么重要發現?這些發現有什么特殊的意義?11月16日,湖北五龍宮遺址考古發掘匯報會公布了最新考古成果:累計出土文物1000余件,遺物年代最早為漢。該考古發掘是全國宗教考古與建筑考古的一次重大發現。
五龍宮始建于唐朝,興于明朝永樂年間,清朝之后逐漸衰敗,具有皇家與道家宮觀的特點。五龍宮是武當山古建筑群“九宮八觀”之一。1994年,五龍宮作為武當山古建筑群組成部分,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6年,五龍宮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經國家文物局批準,2020年9月起,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五龍宮中區南廂房、南區進行整體揭露式考古發掘,目前已歷時兩年多。
武當山五龍宮遺址考古發掘,是歷史上對該遺址首次正規的考古發掘、也是目前湖北省最大規模的考古發掘現場。
五龍宮遺址考古最新成果
發掘遺址近7000平方米
主要發現房址10座、水池兩處
出土文物1000余件
重要發現:水池底部的3組浮雕——五龍浮雕、龜蛇浮雕、火紋及玉兔舂藥浮雕,年代上限可至宋朝。
這是歷史上首次對該遺址進行正規的考古發掘,也是目前湖北省最大規模的考古發掘現場。
遺址出土陶、瓷、銅、鐵、木、骨、石、琉璃八類文物。
除大量勾頭、滴水、筒瓦、脊獸等陶質和琉璃質建筑構件外,還有碗、盤、杯、碟、銅錢、硯臺、燭臺、鐮刀、發簪等生活用器,另有少量真武像、靈官像、水簡、碑刻等宗教用器。
出土遺物年代最早為漢,偶見宋(金),多為明清,延續至民國。部分瓷器、錢幣可當標準器斷代,形成一個可靠的年代序列。
明代綠琉璃天馬。(資料圖片)
左圖為明永樂年間水簡石碑,右圖為石碑拓片。
挖掘故事
五龍宮里秘密多
五龍宮“藏著”5條石龍
據文獻記載,五龍宮一直是朝山進香的圣地。在五龍宮遺址進行整體揭露式考古發掘時,考古隊員們滿懷希望,爭取有更多的重要文物現世。
2021年7月10日,在清理五龍宮日月池時,考古隊員有了驚喜的發現:一個人工雕刻的物件出現在水池淤泥中。“這是什么?會是古代的神像嗎?”大家紛紛猜測,加快了清理速度。
龍角、龍嘴、龍爪、龍須……隨著水池淤泥的減少,雕刻在基巖上的一條石龍展現在大家面前。“竟然是一條象征著皇家的龍。”考古隊員們欣喜不已,大膽提出“這里是五龍宮,水池底下真的刻有5條龍嗎?”
歷時多日的挖掘清理,驚喜接踵而來,五龍宮日月池里的秘密揭曉了:“這里果然藏有5條石龍,五龍宮,名副其實!”
五龍宮遺址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康予虎介紹:“五龍浮雕的造型與五龍宮內目前發現的元、明及清朝的浮雕石龍形制、樣式皆不相同,目前初步認為其年代為宋朝。同時,五龍浮雕合圍成一個方形圖案,以及圖案外側雕刻的臺階,說明這里曾是一處經常性的活動場所。”
五龍宮在宋朝時名為五龍靈應觀,有道士在此居住修行。因此,考古隊認為這里很可能是宋朝的一處道教活動場所(法壇)。五龍雕像與五龍宮(觀)名喻合,其年代的確認對武當山早期歷史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雕刻在基巖上的石龍浮雕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的龜蛇浮雕
在中國神話傳說中,“四大靈獸”之一北方玄武的形象是龜蛇結合,后經道教演化為真武大帝。而武當山正是道教中真武大帝的道場。
在研究日月池底時,考古隊員果真發現了一座形象逼真的石龜雕刻。參照玄武的形態,這座石龜的附近應該有蛇形雕刻。事與愿違,考古隊員在石龜雕刻附近搜尋,并沒有找到蛇的造型。“難道在石龜旁邊的淤泥層里藏有東西?”大家心中存疑。
考古隊員繼續清理,終于在水池底部一側找到了雕刻的石蛇。“我們很奇怪,因為這條石蛇十分特別,它不是我國古代常見的蛇造型,而是類似于西方神話中的三頭蛇。”考古隊員說。
隨著時間推移,石蛇的形狀逐漸顯露。這并不是三頭蛇,而是蜿蜒的蛇身有部分崩缺,造成了視覺錯差。仔細看這條石蛇,形態惟妙惟肖,蜿蜒綿長,展現了古代工匠精湛的技藝??脊抨爢T根據雕刻造型,幽默地說:“這條石蛇就像忠誠的衛士,似乎保護著中心的寶藏。”
目前,龜蛇浮雕的年代無法確定,但其處于道教活動場所,應該具有一定的宗教含義。
雕刻在基巖上的石龍浮雕惟妙惟肖。
日月池里果然有“日”“月”
驚喜接連不斷,2021年7月22日,日月池中的水和淤泥徹底清理完畢,在池底五條石龍中間,一個圓形石雕顯現出來,旁邊還有一座玉兔舂藥造型的石雕。這座圓形石雕為3個旋轉狀弧線浮雕,看上去像一個大渦輪。據介紹,這個紋飾叫火紋,通常代表太陽。
古人為何要在水池底部雕刻如此繁雜的紋飾呢?這些龍、龜、蛇,以及太陽、月亮造型,合在一起有什么作用呢?
考古隊員分析,兔子在桂花樹下舂藥,代表的是月亮;火紋代表的是太陽;石龜與石蛇寓意真武大帝;五條石龍自然與五龍宮名字的由來息息相關。
“南宋時期,修習上清雷法的茅山道士孫寂然、鄧真官曾在這里修行。”考古隊員查詢眾多資料,并結合五龍宮遺址發掘情況推測:這里可能是一處道教法事活動場所。
至于這些浮雕何時建成?是做什么特殊法事的場所呢?這些疑問目前無法解答,只能留待以后探索。
火紋石雕上刻有3道旋轉狀弧線,代表太陽。
浮雕生動地刻畫了兔子在桂花樹下舂藥的場景,代表月亮。
遺物年代最早為漢朝
發掘五龍宮遺址,不僅是為了找到廢墟之下的文物,更多的是為了不斷探索發現武當山的文化寶藏。
康予虎介紹,考古隊員在建筑墊土內發現了距今2000年的漢磚。這些漢磚是在武當山本土燒制的?還是從外地燒制后搬運而來的,值得進一步研究。
考古隊員結合歷史文獻學、器物類型學等學科,對考古發掘工作的每一個層面和環節進行研究。同時,廓清了五龍宮南宮東道院衰敗及廢棄成為遺址的年代及原因,為五龍宮的歷史文化研究提供重要信息資料。
發掘期間,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與北京大學、武漢大學開展古建筑學研究,與安徽大學、浙江大學開展建筑和造像材料的研究,與四川大學開展宗教學研究,均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專家認為,五龍宮遺址數量豐富、類型多樣化,又融于山水,為中國明代道教宮觀建筑布局和官式建筑工藝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
明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任自垣編撰的《敕建大岳太和山志》記載:“五龍井在五龍宮大殿前,歷代投簡之所。泉甘而美,色清而瑩……”記者在采訪中獲悉,考古隊員在五龍井中發現的一件明永樂年間水簡碑文的釋義工作已經完成,部分文字剝蝕,現存246字。水簡碑文一面為云篆:“九河傾訖,鳥母群飛,蛟龍通道,水陌洞開,赤文玉書,驛龍風馳。”該水簡碑文是明代武當山“皇室家廟”祭祀的重要實物。
掃碼看五龍宮考古重大發現